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华南理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创建于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千人计划”、“111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也是“建筑老八校”之一,是“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主要成员。华南理工大学占地面积294多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两个校区,五山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截止 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共设有25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广州学院);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7个博士点,193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历史沿革办学溯源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乃至清末时期。作为组建基础的中山大学工学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中山大学理工学院,1934年8月建立,9月随中山大学整体迁入广州石牌现华南理工大学校址办学;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由1930年成立的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和1940年成立的广州大学理工学院合并而成;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岭南大学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简称“工专”)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甲工”),最早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教育机构——广东工艺局,“工专”几经变迁,历经勷勤工学院(1933年)、勷勤大学工学院(1934年)、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1938年),于1943年夏复办。初期发展1952年,华南理工大学(前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由当时的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广东工业专科学校4院校为基础,会同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武昌中华大学(现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等六个院校中与工科相关的专业组建而成,汇集了当时中南地区所有最为优秀的工科院系,奠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深厚的工学学基础。1960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著名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当时全国学子向往的高等院校之一。截至1966年,华南工学院科研教育工作完成了一次巨大腾飞,留学生教育开始起步,校园文体活动空前活跃。十年文革学校在文革期间教学科研工作受到重大影响,并被拆分成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学校全体师生在文革动乱中坚持教学科研工作,为国家科学事业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对学校工作的认可与肯定,1978年2月,华南理工大学(当时为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均位列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俗称的88所全国重点大学)。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站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之上,学校敢于变革,勇于创新。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56所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88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开始走向具有理工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道路,1993年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展现了华南理工大学敢为人先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首批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首批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2005年,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决定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共建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2010年,教育部、广东省决定继续重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以及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农产 加工组;华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农机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及土木专修科、建筑专修科;岭南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的 机械工程专修科、水利工程专修科、化学工程专修科;湖南大学化工系;广西大学化工系;南昌大学化工系;武汉交通学院桥梁专修科;武昌中华大学化学系(部 分)等9所院校的工学院和有关系科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校址于中山大学原址(石牌)。院系调整后,实行专业设置,全校共设15个专业、14个专修科,分为 6个系: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以轻工为主,又以化工见长。1952、1953年经院系调整,华南工学院的水利学科、专业、师生和设备调入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1953年,华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热力发电厂装置专业、电机工程系的发电厂配电网及配电系统专业、水利工程系的中小型水力发电站专业、电机系发电站变电所电机专修科调至武汉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1953年,华南工学院铁道专业调至长沙组建长沙铁道学院(2000年组建合并成立中南大学)。1954年,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至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1954年,华南工学院水利系(科)调至武汉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1955年,华南工学院测绘专业的师资、设备调往武汉组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1956年,由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三所院校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在四川成都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1958年,由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徐秉铮教授及部分师生,恢复建立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无线电系)。1958年,华南工学院分割成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1962年,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合并为华南工学院。1970年,华南工学院再次被分割,分为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1978年,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1988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华南理工大学三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分别是“中央空调末端环境温度与冷源负荷远程调控方法及系统”、“一种低噪声窄线宽高功率的单纵模光纤激光器”和“一种微细沟槽管多级拉拔制造方法”。 年专利申请量为172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954件(排名全国高校第七);2009- 年共获13项中国专利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被授予“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事业单位”等荣誉称号。科研机构截至 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9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0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87个。学术期刊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57年,原名为《华南工学院学报》。1993年以前以季刊形式出版,1995年起以月刊形式出版。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理论与应用》(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教育部主管,由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一级学术刊物,1984年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文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9年,现为双月刊,全年共6期,每逢双月15日出版。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季刊)是由华南理工大学主管、高等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研究刊物,主要刊载教育理论、教学改革及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现代食品科技《现代食品科技》是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食品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于1985年创刊。南方建筑《南方建筑》杂志1981年创刊;2008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并全新改版, 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办学条件院系设置学科建设截止 年3月,学校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7个博士点,193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有工程博士(2个领域)和工程硕士(25个领域)、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等1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有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9个本科专业。师资力量截止 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4555人,其中专任教师236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28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研究生导师17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71人)。教学建设截止 年3月,学校有17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21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合作交流华南理工大学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同时,也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专业人才。文化传统校徽以华南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牌坊以及广州市市花木棉花为设计主题,整体为圆形轮廓,以蓝色为主基调,蓝白相间,中英文对照。牌坊下面白色横条可看成是牌坊的基石,“以衬托整体给人向上的感觉,表示办学根基厚重”。牌坊上方的“木棉花” 是广州市市花,寓意学校的蓬勃发展,也表明学校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培育英才的重地,预示学校欣欣向荣,人才辈出。校训1961年校第五次党员大会首提树立“力争上游,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好学深思;民主团结,严肃活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校风。“文革”至1982年前后,以延安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华南理工大学既定校风。1987年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我们的学风和校风应该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学校在1989-1992年规划纲要中,上列校风同时被赋予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2006年启用的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即学问、思辨、行动。[27] 校歌华南理工大学校歌《华南理工大学之歌》:云山苍苍,珠水泱泱华工吾校,伟人遗芳前贤创业,后人图强崛起南国,培育栋梁金银岛畔,湖滨路旁红楼耸立,碑铭铿锵木棉花红,百步梯长同学年少,青春激扬自强不息,名校风范追求卓越,学术辉煌博学慎思啊,明辨笃行中华振兴,我辈担当,担当,我辈担当中华振兴,中华振兴,振兴,我辈担当
http://www.16ik.com/?25269.html
艺术高考华南理工大学艺考院校专业
艺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