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一所源远流长的高等学府。追溯学脉古为源自三国吴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多次变迁,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沿用至今。南京大学是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 计划”实施高校,也是九校联盟、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的重要成员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高校。 截至 年12月,南京大学有鼓楼、浦口、仙林三个校区,28个直属院系,各类学生总计31304人。全校设本科专业8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3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 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南京大学是哈佛大学白碧德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学衡派”的雅集地,被誉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和科学发展的主要基地”,被杨振宁称赞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南京大学是国家“985工程”首批九所高水平大学中唯一未合并其他院校的高校,坚持“内涵发展”,保持“原汁原味”办学优势与特色,赢得社会“中国最温和的大学”的美誉。历史沿革南京大学以三江师范学堂筹建的1902年作为学校建校时间。[9] 南京大学主源为中央大学,次源为1952年主体并入的金陵大学。金陵大学从1888年汇文书院成立,至1952年撤销建制主体与南京大学合并,历经64载春秋。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5月,张之洞与其好友、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一起向清廷上奏,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江宁(即南京)办一所师范学堂,同年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教员一部分聘请中国学者,另一部分则从日本聘来,开了南京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之先河。两江师范学堂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大力提倡科学、国学和艺术教育,在高校首创艺术系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辛亥革命前后,政局动荡,学堂曾一度停办,1914年8月续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校长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苏省原有两江师范学校,前因军兴中辍,现在大局已定,亟应由省续行开办,以储师资”,两江师范学堂乃得以改设,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设立中国第一个体育科,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1917年设立商科,1918年10月,中国科学社设在南高师,主要成员多在南高、东大任教,他们多是将各自领域西方现代科学系统引入中国的先驱,因而南京高师被称为“中国现代科学大本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1921年迁至上海扩充为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在中国现代科学的早期,半数以上的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家是南京大学的教职或毕业生。国立东南大学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国立东南大学。“南高师”与“东大”共处同一校园,资源共享。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牌撤去,南高正式并入东大,遂称之为国立东南大学。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联名致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提议并没有获得当时教育部门的批准。12月7日国务会议全体通过,同意以南高师各专修科为基础筹办大学,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招生开办,郭秉文、蒋维乔等先后执掌校政。1920年,正式招收8名女学生入学,在中国国立高等学府中首开“女禁”,引领男女同校之风。竺可桢为南京大学60周年校庆题词:“东南学府,为国之光。男女同校,惟此首创。外御强敌,内抑豺狼。天下有道,黉舍乃昌。”1920年9月实行选科制与学分制,开设必修及选修课,修毕一定学分方可毕业。这些改革逐步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最早在中国开展现代学术研究,建立了全国最早期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最早的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文理为基本兼有农工商等专门应用科、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为特征的现代大学,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当时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国际教育会东方部主任孟禄评价其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学”,将来之发达可颉颃世界最佳大学。1921年10月,柳诒徵、刘伯明、梅光迪等人成立学衡社,1922年1月创办《学衡》月刊,展开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其间成为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国内外着名学者多来校讲学,誉为“东方教育的中心”。1923年8月,因经费紧张,东大停办工科,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组为河海工科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经过通盘考虑,实行大学区制,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江苏境内四所公立专门学校的9所公学合并,在首都南京改组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10] [16] [8] 国立江苏大学学校更名第四中山大学后,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山大学不止一处,不易辨认。1928年国民政府颁行《大学区条例》,要求“各省大学依据各地名名之”,规定改第四中山大学为江苏大学。于是,1928年2月改名为“江苏大学”。此令一出,即刻招到广大师生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更名“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声教之规模”。全校师生群情激愤,组成“改定校名请愿团”,要求政府依照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的做法,将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但国民政府执意要改江苏大学,最后还是定名为江苏大学。[10] 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仍为校长。1927年9月,中华自然科学社在校始创。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宝等知名教授在该校发起创立“自然科学座谈会”,1944年改建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随后更名为九三学社。1958年,以源于该校的中国主要科学团体为基础在北京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32年,柳翼谋、缪凤林、张其昀等人,传承、发扬中国学统,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昌明世界最新学术为任,结为国风社,开办《国风》学刊。9月,设于上海的商学院、医学院独立,1935年在南京重建医学院。1937年7月抗战爆发,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史称“重庆中央大学”。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校长。1946年11月1日在京(当时南京的简称)开学。全校设文、法、理、农、工、医、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根据1947年的统计,全校教职员1266人,学生4066人。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师资力量之雄厚,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因而有“民国最高学府”之称。1940年前后,该校学生先后创刊《太公报》和《大学新闻》。国立南京大学1949年5月7日,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刘伯承、副主任宋任穷派员接管国立中央大学。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2日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梁希为主席。南京大学1950年10月10日,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国立”两字而径称“南京大学”。校长周鸿经去职,梁希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7月,南京大学改校务委员会制为校长制,潘菽任校长。这一阶段,学校根据“维持原有学校,逐步进行改善”的工作方针,通过一系列积极稳妥的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2年7月进行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院校以及组建有关院校相关系科;保留文、理学院,主要并入金陵大学文、理学院,校址从四牌楼2号迁至鼓楼原金陵大学校址,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系师生迁到北京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长,1963年匡亚明任校长。1966年文革爆发,教学工作受到破坏,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当时南京大学以被称为曾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高等学府”、“国民党的文化中心”等理由而受到特别的冲击。1976年,南大在校师生率先发起旨在反对和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南京三·二九事件”,为四五运动的先声,南京反文革势力运动,影响全国。1978年5月,哲学系青年教师胡福明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拉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推动了邓小平领导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1978年5月,匡亚明复任校长,1984年8月,曲钦岳任校长。1993年,南京大学浦口校区投入使用(2009年成为金陵学院校园)。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2009年10月,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启用。仙林校区按规划和鼓楼校区协作分工,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 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师资力量截至 年12月,南京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创新人才29人、创业人才14人,“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0人、讲座教授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6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6人次,“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5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3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0人。学科建设南京大学最早在中国开展博士学位教育,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大理科通才教育班、第一个大文科通才教育班。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第一个气象系、第一个心理学系、第一个西洋文学系、第一个建筑系、第一个航空系、第一个体育科、第一个艺术科、第一个电影播音专修科、第一个农科、第一个林科、第一个现代地学系、第一个现代数学系、第一个国立大学医学院和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第一个履践型政治行政系、第一个履践型法学院、中国第一个商学院以及第一个工商管理、金融理财、会计、国际贸易系等等。其他许多学科,如文、史、哲、戏剧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等等,都有深厚传统。截止 年12月,南京大学拥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3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与重点序列学科22个。教学建设南京大学曾经首倡“教学法”,率先实行“学分制”和“选科制”。首开“女禁”,实行“男女同校”,引领中国风气之先。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教师节。截至 年1月,该校共拥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6门、国家十一五精品教材17部、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457项。南京大学拥有国家基地班13个,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基地班覆盖了南京大学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的7个,均设有硕、博士点,配备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并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优势实施重点培养。基地班出国率30%以上,保研率60%以上。合作交流南京大学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其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举办二十多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南京大学与世界很多学校合作办学,截至 年8月,南京大学的合作交流学校涵盖了美洲(美国46、加拿大17、智利1、阿根廷1、墨西哥3)、欧洲(英国18、法国22、德国13、荷兰3、西班牙6、俄罗斯3、波兰1、意大利5、瑞士4、瑞典5、挪威、比利时2、芬兰1、丹麦1、冰岛1、保加利亚1、葡萄牙1、智利1)、亚洲(韩国30、日本29、新加坡2、以色列3、泰国2、马来西亚1、印尼2、沙特1、土耳其1、叙利亚1、)、大洋洲(澳大利亚12、新西兰2)、非洲(摩洛哥1、埃及3、苏丹1)等五个大洲。合作机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中德法学研究所黛安/杰尔福特格来泽犹太文化研究所南大中荷国际MBA南大-康奈尔EMBA华英文教基金会学校排名南京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前长期是中国高校中院系最多、门类最齐全、师资力量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院系调整中被分拆出大量系科,元气大伤。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实力上升明显,一度排进大陆高校前3位。在20世纪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全国高校合并浪潮后至今,南京大学的综合实力排名稳定维持在大陆高校第3-7位、世界160-300位。南京大学在未合并任何高校,整体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成绩非常难得。最新权威排名结果:世界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1、QS世界大学排名( - 年):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68位,中国大陆第5位; QS亚洲大学排名( 年):南京大学位列亚洲第26位,中国大陆第5位。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 年):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251-275位(区间),中国大陆第5位。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年):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201-300位(区间),中国大陆5-7位(区间)。最新民间排名结果:网大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排行榜( 年):南京大学位列综合排行榜第5,学术资源第6,教师资源第2。本科教育综合实力第2,本科师资力量第1,本科课程第1,本科校友捐赠第1。武书连 中国大学排行榜( 年):南京大学位列综合排行榜第6,一流大学排行第2,教师水平第2,教师绩效第1,毕业生质量第5。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截至2010年5月,南京大学共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名列大陆高校第一。在最能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SCI论文榜上,发表论文数连续7年第一,被引用次数连续8年第一;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和《Nature》发表的论文数全国第一。截至 年,南京大学的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工程、环境、生态和临床医学均进入了全球研究机构排名的前1%,物理、化学是南京大学在全球学术界内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其最活跃的几个学科为:应用物理、凝聚态物理学、多学科材料学、多学科化学,以及无机化学和原子化学。按论文总数排名计算,南京大学化学排名最高,名列全球第20位;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计算,同样是化学排名最高,在全球范围内排在第79位。南京大学在全球前1%研究机构中,论文总数排名184位,总被引次数排名429。截至 年7月,南京大学有37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4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南京大学有25部教材由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学术资源馆藏资源南京大学有鼓楼、仙林两座图书馆大楼以及各院系专业图书室和各种电子数码信息资源。其中,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藏书500万册。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书30多万册,其中列入全国善本书目的有500多种,1万余册;地方志共藏4000余种,约4万册;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古代目录学文献以及丛书。学术期刊2000年,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依托南京大学情报学、图书馆学2个博士点的优势,中心研制开发了CSSCI数据库。《南京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科研基地南京大学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设施、设备,例如,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南京大学天文台、南京大学太阳塔、南京大学气象台等。知名校友中国政府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纪要》中遴选出解放后23项最重大的科技成果,其中有十项主要由南大校友完成。1955年至 年中科院共评选出1255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学校友有226人(此处不包含5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解放后就读于南大的校友中已有近百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13人是恢复高考后的本科毕业生,为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校之首。中共中央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的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是南大校友。截至 年2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闵恩泽、吴良镛、刘东生、张存浩、程开甲是南大校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闵乃本、王德宝、秦仁昌、冯康、侯先光等是南大毕业生,截至 年2月,南大是唯一获得该奖的内地高校。历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居全国第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设立至 年,南大有137位本科毕业生、113位硕博毕业生获得该基金,为全国高校之首。文化传统校徽南京大学校徽外形采用盾形的设计风格,该风格为中央大学时期所流传下来。 校徽的左下方及右下方为英文 “NANJING UNIVERSITY”。校徽正中为南京市树——雪松,寓意南大坚忍不拔的精神。雪松的下方为书图案及“1902”字样,点明南京大学的建校时间为1902年。校徽的上方中间部位为由“南京”的艺术字体所组成的圆形图案,其两旁各有一只辟邪神兽(貔貅),象征着南京。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既反映了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校歌南京大学历史上最早的校歌(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创作于1916年前后)为南京大学校歌。该校歌由现代中国音乐界一代宗师李叔同先生制谱,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先生作词。歌词: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峨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校色南大标准色为紫色(南大紫),无正式校色。中央大学时校色为紫金二色,加之松青,故依据传统当为紫、金、青三色。紫色象征典雅、庄穆、高贵、浪漫,金色象征辉煌、光明、灵气、智慧,青色代表活力、自由、健康、纯朴、坚韧、清雅。紫金合于学校所在名山紫金山,青合于学校之象征树松。[66] 校庆南京大学在院系调整之后以“五二〇”(五月二十日)为校庆日。
http://www.16ik.com/?25356.html
艺术高考南京大学艺考院校专业
艺考院校